,是直接割下整个一嘟噜的果束——一个果束就有二三十斤重,若是砸到头,人当时就死了。在南洋摘果子也有相当的危险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

获取难度高,要把油棕果制成香喷喷的,用来炸东西的油,工序也不少,一般的部落村子,肯定是办不到的,这也就难怪在买地崛起之前,南洋的棕榈油并不是很普遍的特产了。而买活军来了南洋之后,第一步先是组织林场去开山种树,第二步则是讲述养林要点,现在到第三步,小范围收割果实时,他们就带来买活军特色的‘先进生产力工具’了——柄子长达六米,锋刃可组装的油棕果收割镰刀。

“这样的铁是天上来的吧!”

这样锋利的镰刀,给土人们极大的震动,毫无疑问,这是部落完全无法获取的武器,汉人对铁器的掌握和‘滥用’(以土人标准),是土人对知识教虔诚的一大来源,在他们看来,如果不是得到了知识神的垂青,人是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如此难以想象的技术,并且如此广泛地应用的。“有了这样的镰刀,站在树下就可以割果子了!我们还担心一片林子都要我们爬上去采果子呢!”

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事情,采果子太容易发生意外了,而让人高兴的事不止这一桩,和镰刀一起来的,还有用椰子壳造的头盔——这个头盔林场是可以自己造的,虽然简陋些,但因为取材的方便,立刻得到了林场的欢迎,林场立刻颁布了新规定,即日起凡是去帮助采棕榈果的工人,必须佩戴椰子壳安全帽,否则是要罚款的。

虽然又多了一条要罚款的规定,但这也是害怕出了人命的缘故,大家虽然有所抱怨,但心底还是服气的,对林场的管事们,他们认为没有太多好挑剔的地方——这些严格的规定,仔细追究起来,心都是好的。

就这样,今年采棕榈果,虽然是初次,但要比大家预估得轻松许多了,当然,仍是不容易的——要使用好六米长的镰刀,需要反复的练习,心灵手巧的工人很快就学会了,而采棕榈果是根据重量有奖金的,虽说不多,但大家还是争强好胜,都琢磨着练习镰刀的用法。等到第一片林子采完时,大家都有了相当的进步,这其中最灵巧,最有心得,口齿也最伶俐,文化水平最高的工人,便被林师傅选拔出来,去别的林场当教头,教那边的工人来用镰刀了。

章节目录